返回

大明嫡皇孙,开局救活太子朱标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2章 可怕的计算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朱棣一向能忍,这一次也炸毛了,接到朝廷诏书三天了,窝也不挪一下。

    朱高炽问道爹准备什么时候动身?

    朱棣喝道要你管,滚!

    朱高炽平白无故碰了一鼻子灰,哭哭啼啼向徐妙云我爹又犯浑了,抗旨不遵是没好果子吃的,娘赶紧去劝一劝。

    徐妙云十分害怕,连忙去找朱棣,可是朱棣将门关得死死的,怎么叫也叫不开。

    朱高炽到庆寿寺去找道衍,道衍敲了三下门,朱棣就开了门。

    道衍说道王爷一向英明睿智,今天怎么意气用事了呢?

    朱棣没好气地说:

    “本王就是咽不下这口气!

    我出生入死打开平,却不得封赏;

    不得封赏也就罢了,还迁我去开平;

    迁我去开平也就罢了,却绝口不提迁藩的费用。

    北平都指挥使和布政使换人,也不提前知会我一声,弄得我跟个二傻子似的,丢人,真丢人!”

    道衍微微一笑,劝解道:“现在还不知道召王爷进京所为何事,王爷何必动气。”

    都说了有要事相商,除了迁藩,还能有什么事?我实在不想去,让高炽去得了。

    王爷让世子去,皇上问起来,世子怎么答呢?

    就说我病了,快咽气了!

    王爷岂不闻,大丈夫能屈能伸?

    朱棣听后,情绪稍微缓和了一些,又磨蹭了两天,终于打点行装出发。

    一路上心里七上八下,到了南京一看,哟呵,并不是叫他一个人,而是所有的亲王都叫来了。

    朱棣更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
    宗人府里,藩王们围坐在一起,相互打听朝廷召他们来是为了什么。

    朱橚问朱棣四哥知道是什么事吗?

    朱棣摇头我不知道。

    过了一会,朱榑、朱桂、朱楩也都跑过来问。

    朱棣被问得烦了,答道我又不是算命的,问我干什么?

    就在众藩王议论纷纷时,朱标和朱允熥驾到。

    众人赶忙起身行礼,只见朱标面带微笑,看起来心情不错。

    朱标环视了一圈,开口说道:“此次召集各位弟弟和侄子前来,是有一件要紧的事要宣布。

    宗人府里嘈杂的声音顿时停了下来。

    朱棣说道大哥有什么事就尽管说吧,臣弟无不从命。

    朱标满意地一笑,允熥,还是你来说吧。

    朱允熥深吸一口气,说道各位叔父,各位兄弟,召集各位进京,是有一件要紧的事需要商议。这件事就是,朝廷准备进行宗藩改革。

    洪武二年,首次分封诸王,秦王驻西安,晋王驻太原,燕王驻北平。

    二次分封是在洪武十一年,共五王,未分封在北部边疆。

    三次分封在洪武二十四年,共十王,北部边疆占三王,分别是庆王驻韦州,宁王驻大宁、谷王驻宣府。

    另外,洪武十一年所封的卫王、豫王、汉王先后改封为肃王、代王、辽王。

    故而,明初所封诸王,共有九王分封在北部边疆,这就是九王守边。

    朱元璋那么多儿子根本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。

    秦、晋、燕、宁、代、齐是大藩;

    蜀、周、楚是富藩;

    其余的藩,要么小,要么穷,要么偏远,要么苦寒,总之就是不受重视。

    听到宗藩改革四个字,在座的藩王无不为之一震,这可是事关切身利益啊!

    齐王朱榑问道太子你倒是说说,宗藩改革怎么改?

    朱允熥清了清嗓子,字斟句酌说道皇爷爷定的规矩,亲王嫡长子为王世子,嫡长孙为世孙,其余诸子为郡王;

    郡王嫡长子仍为郡王世子,嫡长孙授为长孙,其余诸子为镇国将军,孙封辅国将军,曾孙封为奉国将军,四世孙封为镇国中尉,六世以下皆封为辅国中尉。

    齐王朱槫问道正是这样的,有什么问题吗?

    朱允熥笑道七叔,爷爷定下的规矩,没有任何问题。

    齐王朱榑道既然没有问题,那还有什么好改的?

    朱允熥道现在没有问题,并不意味着以后没有问题。

    齐王朱榑问道有什么问题?

    朱允熥道爷爷共有二十六子,截止目前为止,就已经有了五十二个孙子,这还是许多年轻的叔父尚未生子的情况下。

    其中,二叔有六子,三叔有七子,四叔有四子,平均下来就是每人六个儿子,因此,粗略推算,爷爷最少应有一百二十位孙子,少算一点的话,应该也有一百位孙子吧。

    这样推算下去,朱家第四代会有四百人,第五代会有一千六百人,第六代会有六千四百人,第七代会有二万五千人,第八代会有十万人,第九代会有四十万人。

    即使以最低等的辅国中尉年俸二百石计算,光养活朱家人,就需要八千万石粮食!

    而我大明一年的秋粮

第22章 可怕的计算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